新闻动态Position

你的位置:江南还更新吗 > 新闻动态 > “集体农庄制度”本质上非常残酷,斯大林却靠它拯救了苏联_布哈林派_托洛茨基_政策

“集体农庄制度”本质上非常残酷,斯大林却靠它拯救了苏联_布哈林派_托洛茨基_政策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4:29    点击次数:64

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,苏联正面临一场十分尴尬的困境。可以形象地将其比作一个即将饿死的人,面前摆着两个选择:一份可能已经被掺入毒药的美味佳肴,和一顿安全无虞、但需要几个小时后才能送到的丰盛大餐。更为致命的是,苏联必须从这两者中作出选择。

回顾当时的情况,我们提到:1928年1月,斯大林亲自赴西伯利亚考察,这是他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职业生涯中的唯一一次“下乡”,也是他爆发愤怒的契机。斯大林发现,某些地方的政府官员竟然在乡绅的家中享乐,他们通过伪造农业数据,欺骗中央政府,从而让富农得以保全自己的财产。通过这些现象,可以看出,苏联全国粮食短缺的问题并非偶然。

在得知这一情况后,斯大林做出了严厉的决定,要求政府采取高压手段,强制从农民手中“收购”粮食,并将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;即使是高层委派的“钦差大臣”,在执行任务时产生的同情心,也被视作“不称职”,未能完成粮食收购指标的干部,立即被指控为“反布尔什维克分子”。此后,整个苏联展开了一轮规模惊人的政治清洗,库班地区更是有超过5000名干部和相关负责人被捕,超40%的人被开除党籍。

从表面上看,斯大林似乎只是因为那些腐败的干部和富农的行为愤怒,但如果仔细观察,他的这次怒火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考量——这是一个向全体成员发出的警告,意味着他要采取更加严厉的手段了。

展开剩余81%

回到托洛茨基-季诺维也夫联盟倒台后的那段时间,斯大林并不是唯一的赢家,布哈林派实际上才是最大的受益者。在没有了共同敌人的情况下,布哈林派展现出了强劲的势头,甚至一度在多个领域几乎击败了斯大林。布哈林派的立场相对温和,擅长寻找妥协与合作,能够凝聚各方力量。此时,甚至有些曾经支持斯大林的老布尔什维克开始动摇,或许早已默默倒向了布哈林派。

布哈林的学者背景使得他具备了卓越的口才和深厚的理论基础,他在辩论场上几乎无往不胜。而且,有趣的是,尽管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之间有着深刻的对立,但斯大林并非全盘否定托洛茨基的理念。事实上,在一些问题上,斯大林甚至希望能够支持托洛茨基的某些主张,若非立场所限。

比如,“新经济政策”这一点,虽然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在苏俄内战时期应急而出,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经济,改善了民众的生活,因此广受欢迎。这项政策在苏联社会中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支持,许多思想上深刻的人认为它是不可避免的,具有一定的合理性。

然而,问题在于,这项政策实际上属于国家资本主义,带有“小布尔乔亚”的特征,和无产阶级理念相悖。而且,随着苏联社会的不断发展,这一政策所带来的“耐普曼”阶层逐渐形成,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,使得不少布尔什维克内部感到不满。

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,苏联的社会生产力依旧未达到理想水平,“新经济政策”似乎也未必能够再支撑多久。在这种情况下,高层的意见开始分化,布哈林主张继续推进“新经济政策”,尤其是在农村地区;而托洛茨基、季诺维也夫等人则坚决要求废除,并利用阶级斗争消除资本主义痕迹,消灭富农。

托洛茨基一派提出的理论,可以说极具颠覆性。他们认为,苏联的经济发展落后,反而应该将农村当作工业化的“殖民地”,通过抽取农业剩余资金推动工业化进程。这一观点直指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深刻矛盾,似乎要用牺牲农村的利益,来换取工业的发展。这样的思维显然是极为残酷的。

然而,正是这种理论的提出,深深打动了斯大林。斯大林不仅仅是在思考“如何发展农业”,更在乎的是如何保证国家的强大。他认为,在外部威胁尚存的情况下,仅依赖农业的发展并不足以确保国家的生存。苏联必须依靠工业化实现真正的自给自足和强大。

就像一个建筑师与工人之间的争论,布哈林希望稳步构建一个坚固的基础,以确保未来的稳定发展,而斯大林则认为时间紧迫,必须抓紧建材,尽快开始动工。两人最终的分歧,根源在于斯大林对紧迫感的强烈认识,他不愿意等待,更加注重当下的需求。

斯大林最终选择支持布哈林的政策,甚至在短期内转变为“新经济政策”的支持者。这一决定虽然让布哈林更加得势,但斯大林并非无可逆转。他的最终目标是利用布哈林的支持,借此对抗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的联盟。

但时至1929年,布哈林的势力开始走向边缘化,苏联开始推行集体农庄制度,而布哈林也失去了他的重要职位。随着斯大林最终的胜利,布哈林的命运也逐渐走向终结。

今天,仍有人提出这样的假设:如果当年布哈林成为了苏联的领导人,历史会不会发生改变?如果他坚持发展农业并实现工业化,苏联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更为强大的国家?然而,面对外部的压力与危机,仅仅依靠农业的富裕,恐怕不足以抵挡未来的威胁。而斯大林的决策,无论被如何批评,都在国家的存亡之际展现出了重要的战略眼光。

斯大林的冷酷和手段,无疑为苏维埃政权的延续和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以铁血手段保持了苏联的统一与强大,使得国家在全球政治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,斯大林的权力斗争或许没有为大家提供更多的选项,但正是这种“非黑即白”的决策,使得苏联最终得以在不断的挑战中生存下来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江南还更新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TOP